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_教学论文 - 查字典生物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

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6-12

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

100多年来,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概括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即个性发展问题。巴班斯基等学者认为,研究学生个性是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最重要的条件,“不考虑学生特点的任何建议、计划和决定不是最优化的”。杜威也说:“如果对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盲目的。”因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

1 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个性,基于教育实践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应被看作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内容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具体表现为:

1.1 个性的主体性,也称独立自主性 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又是个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同客体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是个体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教育活动不能把受教育者“制作”“生产”“塑造”成为某种产品,而只能激发他们自身的自主性,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若没有自主性,人体在活动中就失去了任何愉快和满足的情绪体验,更谈不上才智的发挥,只能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形成依赖、胆怯、呆板的个性。

1.2 个性的独特性 个人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存在、发展着。在这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由于处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承担特定的社会职能,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体现特定的社会关系,且又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从而使他成为独特的个人,获得自己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源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教育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则不容忽视。

1.3 个性的社会倾向性 个性的社会倾向性也叫做个性意识的倾向性。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能超越时代的特点,不能不带有特定的社会倾向性,尤其是理想和道德意识的方向性。教育过程中心理发展的个性化过程,必然同时又是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心理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统一的过程,教育的力量在于把二者统一起来,社会化乃是个性的社会化。

2 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举措

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在形成的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决定人个性发展的要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其中教育活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则是非常关键的。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活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使每个人摆脱了个性的片面性,使其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本人在生物教学中为促成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立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人作为主体而存在并得到承认与确立,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个人取得独立的资格,摆脱被规定、被指派、被掌握的处境,他的生命属于他自己,个人最终对自己负责,个人的生命历程需要自我组织与自我实现。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改革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富有安全感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其次,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受教育者个体自主的活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的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因此,认识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行动。由此得出,惟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参与活动,教学才真正有了意义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本人构建了合作性小组探究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通过个人自学(包括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图片、模型、实验材料或用具等),小组内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掌握),小组间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获得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当然,教师在其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点拨是必不可少的。

2.2 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特征 个性与主体性的价值观不仅包含着自我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概念内涵,而且也包含着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概念内涵。莎士比亚盛赞人为万物的灵长,就是因为人具有精神个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内宇宙。人类自我意识的萌芽和成长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一双他自己才有的眼睛和耳朵,用它去观察大千世界的万象,倾听大千世界的音响,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精神活动,也就锻造出不同的精神个性。我们的教育当然不是将个性分明、生动活泼的个体模塑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而是要尊重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使其独特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为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2.1 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而后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般在接手新班进行生物教学之时,应分阶段地进行问卷调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对教师教的看法,从而能及时调整教学,满足学生的要求。

2.2.2 正确对待差异,做到长善救失。在教授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教授对象学习动力存在很大差异,有主动要学的,有被动勉强学的,也有不愿学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给予热情地关注,耐心地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需要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其迅速成长。例如,有些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感兴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用来生产药用胰岛素、生长素、干扰素、疫苗和作为食品的“单细胞蛋白”,以及“胚胎工程”“基因治疗”等等。我就经常找一些相关资料,让课代表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一个“科技栏”,定期张贴出来,以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发动这些学生自己收集生命科学的最新信息,向全班介绍。由于受到教师的关注,获得了表现的机会,这就更激发了这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2.3 面对个性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不善言辞的学生,多给予表达的机会;对信心不足的学生,多给予鼓励表扬;对粗心大意的学生,多引导他们做观察记录;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检查提问;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引导搞一些小课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更好的发展。

2.3 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个性的完满发展是创造性的动力源泉,人性中的独立性、独特性是创造性的依托,创造性是个性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人类个性的完满发展最终表现为创造灵感的迸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从大脑两半球的比较来看,创造力源于人脑中主观欲望、情感、想象、灵感的右半球,而主宰记忆、理智的左半球只是为人的创造力提供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感性的弘扬。因而大力开展审美教育,不仅会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富于色彩、充满激情,而且对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将起巨大作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生物体的形体美、结构美、动感美、韵律美、本能美,以及生物体之间的和谐美、适应美、协调美,无不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卷,而当学生一旦能触及,他的这种感受将会是深刻而持久的,它会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创造的灵感。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美、揭示美,切忌将生动的生命个体变为破碎的毫无生气的器官的组装。

2.4 强化群体互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群体互动即立体性的交往,交往是个性形成的基础。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社会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不良的交往或缺乏交往不仅会阻滞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且会殃及其日后的个性发展。这个观点已为众多学者的实践所支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师生间、生生间广泛、交错的交往情境,对促成学生的社会化无疑会有很大裨益。具体做法为在班内建立起若干个互助学习小组。小组的组建应考虑到组内各成员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异质互补,组间同质可比的结构,这就为学习中开展互相帮助和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课堂中人人参与学习讨论,在争论中相互质疑问难、激发思维、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它会明显改变以往单向传授的呆板、沉闷气氛,使学生摆脱了表面上是在群体背景下共同学习,实际上却处在孤立单干窘境中的状态,扩大了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特别是使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自信、勇敢、开放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社会化做好先期准备。

以上几方面的举措只是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尝试。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待于将个性优化发展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有待于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潜能和价值,直至促成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生物视频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鄂添

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真题解析6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视频实录-莫雅茜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高德荣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陈玉桂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视频实录-张秋红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姚阔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庞学勤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视频实录-刘新兰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孙淑琴

与“个性优化发展下的生物教学”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生物教案
生物课件
生物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